首页 > 百家姓

[ ài,yì ]

读音:ài,yì

拼音:ai,yi

简繁:暂无

五笔:AQU

五行:暂无

部外:暂无

五笔:AQU

笔画:5画

吉凶:吉

仓颉:TK

结构:上下

郑码:EOS

四角:44400

区位:1612

统一码:827E

异体字:㘷,?,?

英汉互译:artemisia,mugwort,translit.

笔顺:横、竖、竖、撇、捺

笔顺演示

王由三横一竖构成,三横代表天、地、人,一竖贯通天、地、人,这就是天、地、人都要归“王”管的不二哲学。上古时期夏、商、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“王”。“王”作为姓氏即来源于“王”这个至尊之位;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。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1882025年2014年
2013年1842007年2006年215
1995年2431987年2591982年190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334

内容来源于:www.clzyqc2025.com

历史名人

艾姓古代名人

汝艾夏朝,祖籍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,夏朝少康帝中兴大臣。

艾侯商朝,江西省修水人,有功于商朝,武丁帝于公元前1225年前后封为侯爵。

艾伯坚汉朝,河南省汝南县人,汉朝末年汝南郡6孝廉之一。

艾江西晋,“五胡乱华”时期南燕牙门将。

艾铨十六国南燕,南燕东平郡太守。

艾僧檦南北朝北魏,北魏肃宗熙平元年至正光6年间任四门博士。

艾朝唐朝,唐镇军辅国大将军。

艾敬直唐朝,唐御史大夫,被授予上柱国。

艾海清唐朝(727?~?),浙江婺州金华县人,历任翰林学士、知开封府事封清远侯。

艾宰唐朝,字希周,号沧洲,唐长庆元年辛丑科进士,官至治事别驾。

艾居晦唐朝,唐文宗初明经,书法家。著有《开成石经》。

艾颖五代十国,后唐长兴2年状元;后周显德年间官左散骑常侍;宋建隆年间任工部侍郎。

艾筠五代十国,历任南唐浙西判官、江都少尹。

艾预北宋,浙江省婺州金华县人,北宋户部侍郎。

艾正北宋,先为契丹应州节度副使;后为北宋应州观察使。

艾宣宋朝,南京人,著名画家,善画花竹禽鸟。著有《垂拱殿御扆》、《紫茄图》。

艾高北宋(1009-1064),北宋五迁岭南节度使,银青光禄大夫,御史中丞,授上柱国。

艾晟宋朝,今江苏省仪征市人,曾任秘书省校书郎,校正、增补了《经史证类大观本草》。

艾钦文宋朝,京口人,名医,被称为“澹轩先生”,有《澹轩类稿》等著作。

艾爕南宋,字椿年,号雪坡,南宋户部侍郎。

艾世法南宋(1186-?),宦名宗正,曾任礼部侍郎,翰林院显谟阁侍制兼理江西摄参军政事,谥文德。

艾彭南宋,字好古,南宋端平二年礼部正奏。

艾可叔南宋,字无可,号臞山,南宋御史中丞,著有《臞山集》、《文江讲艺集》、《钩玄篇》等诗文集。

艾元英元朝,今山东省东平县人,元朝名医,著有《如宜方》二卷刊行于世。

艾梓明朝(?-1572),陕西米脂县人,明朝一品光禄大夫。

艾维新明朝,曾任明朝辽阳都督。

艾应兆明朝,陕西米脂县人,治军甚严,战功卓著。诰授定国将军。

艾万年明末(?-1635),陕西米脂县人,诰授一品光禄大夫,升大同府总兵官,征西前将军。

艾南英明末清初(1583-1646),曾任明广东道御史,著有《古今全史》、《禹贡图注》、《天佣子集》等。

艾常富明朝,字仕荣,累官至明朝礼部侍郎,勅封忠义国公。江西九江市武宁县人。

艾能奇明末清初(1579-1649),陕西米脂县人,明崇祯年间大将军、延安王。

艾承业清朝(1642-1684),陕西米脂县人,清康熙年授阶光禄大夫,食一品俸禄。

艾元徵清朝(1624-1676),字允洽,号长人,清康熙年刑部尙书。著述主要有《易经会通》等。

艾芳曾清朝(1661-?),陕西米脂县人,清康熙年刑部左侍郎。

艾质素清朝,陕西米脂县人,诰授武显将军,任镶黄旗副都统。

艾肇昌清朝,陕西米脂县人,镶黄旗副都统,诰授武显将军。

艾显清朝,字无山,金石家,所琢大小篆甚工,兼工书画。

艾绍仕清朝,清振威将军。

艾旭曾出使琉球王国,赐名仪凤,赐一品服还朝,改任吏部给事中。著有《艾丰文集》。

艾可久明朝,上海人,明世宗嘉靖41年(1562年)进士,历官太常寺傅、御史、衡州知州、山东副使、江西和陕西参政、按察使、南京通政使等。

艾自新明朝,邓川中所人,艾自修胞兄,明朝學者。讲学邓川、大理、太和等地。與其胞弟艾自修齊名,人稱“二艾”。

艾自修明朝,邓川中所人,明朝官員、專研宋儒理學的學者。明神宗萬曆28年(1600年)進士,以县令升湖南辰州知州,所至均有惠政。

艾元征(1624—1676),山东济阳孙耿人,清臣。济阳名士张稷诺的学生,历任翰林院学士、户部侍郎、左都御史、刑部尚书等职。顺治三年(1646)考中进士,改翰林庶吉士。明年授弘文院检讨。十年(1653)迁左春坊左庶子、兼秘书院侍读。历侍讲学士、秘书院学士,擢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学士。十八年(1661)授国史院学士。康熙二年(1663)擢户部右侍郎,四年转左侍郎,九年调吏部,迁都察院左都御史。十一年晋刑部尚书。

郡望

艾姓主要郡望有陇西、河南、汝南、天水。

爱民堂、东乡堂、天水堂、衍庆堂、孝思堂等。

一、ài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、景县,山东之平邑,陕西之韩城,内蒙古之乌海,新疆之塔城,江西之金溪、峡江,广西之田林,云南之泸水、陇川等地均有分布,汉、满、回、彝、傈僳、傣、水、布依等多个氏族皆有此姓,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“夏少康臣汝艾之后。”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“(少康)使女艾谍浇。”“女”即“汝”,汝艾,是我国历史上有案可稽的第一位间谍,助少康中兴。其后或以名为氏,遂有艾氏。

2、郑樵注云:“《晏子春秋》大夫艾孔之后,即《左传》中裔欵也。亦谓之艾陵,齐鲁境上山。望出陇西、河南、天水。”此当以地为氏。

3、《魏书·官氏志》:“去斤氏改为艾氏。(按: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引作“艾斤氏”;《姓氏词典》引作“去斤氏、俟斤氏”。)(4)现行傣族“姓氏”,亦写作“哎”。云南之孟连有分布。本为姊妹排行“第七女”之意。傣族女性在其未有子女前,其名字构成为“排行+名”。七女称“艾”,故为艾×,遂有人依汉族姓名构成习俗而称姓艾。

二、

艾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24%。黑龙江、江西、河北、陕西等省多艾姓,上述四省艾姓约占全国汉族艾姓人口51%。

艾姓起源:

1、夏王少康之臣汝艾之后。

2、商时有艾侯国,见《舆地指掌图》。商时有艾侯,武王俘之,其子孙以国为氏,见张澍注。

3、春秋时齐大夫艾孔之后。其封邑在艾(故城在今山东沂源西南),因以为氏。

4、艾为春秋时楚大夫封邑(故城在今江西修水西),后因以为氏。

5、河南艾氏,系北魏孝文帝时去斤氏所改。

6、留居中国的犹太人后裔有艾氏。

7、彝、苗、蒙古、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艾姓名人:

艾铨,汉时东平太守。艾元徴,清济南人,顺治进士,康熙中官至刑部尚书。

郡望:陇西、汝南、天水,河南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ài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、景县,山东之平邑,陕西之韩城,内蒙古之乌海,新疆之塔城,江西之金溪、峡江,广西之田林,云南之泸水、陇川等地均有分布,汉、满、回、彝、傈僳、傣、水、布依等多个氏族皆有此姓,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“夏少康臣汝艾之后。”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“(少康)使女艾谍浇。”“女”即“汝”,汝艾,是我国历史上有案可稽的第一位间谍,助少康中兴。其后或以名为氏,遂有艾氏。

2、郑樵注云:“《晏子春秋》大夫艾孔之后,即《左传》中裔欵也。亦谓之艾陵,齐鲁境上山。望出陇西、河南、天水。”此当以地为氏。

3、《魏书·官氏志》:“去斤氏改为艾氏。(按: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引作“艾斤氏”;《姓氏词典》引作“去斤氏、俟斤氏”。)(4)现行傣族“姓氏”,亦写作“哎”。云南之孟连有分布。本为姊妹排行“第七女”之意。傣族女性在其未有子女前,其名字构成为“排行+名”。七女称“艾”,故为艾×,遂有人依汉族姓名构成习俗而称姓艾。

二、

艾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24%。黑龙江、江西、河北、陕西等省多艾姓,上述四省艾姓约占全国汉族艾姓人口51%。

艾姓起源:

1、夏王少康之臣汝艾之后。

2、商时有艾侯国,见《舆地指掌图》。商时有艾侯,武王俘之,其子孙以国为氏,见张澍注。

3、春秋时齐大夫艾孔之后。其封邑在艾(故城在今山东沂源西南),因以为氏。

4、艾为春秋时楚大夫封邑(故城在今江西修水西),后因以为氏。

5、河南艾氏,系北魏孝文帝时去斤氏所改。

6、留居中国的犹太人后裔有艾氏。

7、彝、苗、蒙古、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艾姓名人:

艾铨,汉时东平太守。艾元徴,清济南人,顺治进士,康熙中官至刑部尚书。

郡望:陇西、汝南、天水,河南。

堂号

艾姓主要郡望有陇西、河南、汝南、天水。

爱民堂、东乡堂、天水堂、衍庆堂、孝思堂等。

一、ài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、景县,山东之平邑,陕西之韩城,内蒙古之乌海,新疆之塔城,江西之金溪、峡江,广西之田林,云南之泸水、陇川等地均有分布,汉、满、回、彝、傈僳、傣、水、布依等多个氏族皆有此姓,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“夏少康臣汝艾之后。”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“(少康)使女艾谍浇。”“女”即“汝”,汝艾,是我国历史上有案可稽的第一位间谍,助少康中兴。其后或以名为氏,遂有艾氏。

2、郑樵注云:“《晏子春秋》大夫艾孔之后,即《左传》中裔欵也。亦谓之艾陵,齐鲁境上山。望出陇西、河南、天水。”此当以地为氏。

3、《魏书·官氏志》:“去斤氏改为艾氏。(按: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引作“艾斤氏”;《姓氏词典》引作“去斤氏、俟斤氏”。)(4)现行傣族“姓氏”,亦写作“哎”。云南之孟连有分布。本为姊妹排行“第七女”之意。傣族女性在其未有子女前,其名字构成为“排行+名”。七女称“艾”,故为艾×,遂有人依汉族姓名构成习俗而称姓艾。

二、

艾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24%。黑龙江、江西、河北、陕西等省多艾姓,上述四省艾姓约占全国汉族艾姓人口51%。

艾姓起源:

1、夏王少康之臣汝艾之后。

2、商时有艾侯国,见《舆地指掌图》。商时有艾侯,武王俘之,其子孙以国为氏,见张澍注。

3、春秋时齐大夫艾孔之后。其封邑在艾(故城在今山东沂源西南),因以为氏。

4、艾为春秋时楚大夫封邑(故城在今江西修水西),后因以为氏。

5、河南艾氏,系北魏孝文帝时去斤氏所改。

6、留居中国的犹太人后裔有艾氏。

7、彝、苗、蒙古、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艾姓名人:

艾铨,汉时东平太守。艾元徴,清济南人,顺治进士,康熙中官至刑部尚书。

郡望:陇西、汝南、天水,河南。

[ 艾 ]字的同音字 - [ ai,yi ]

栏目导航

热门姓氏